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及名字 > 本文内容

祝融殿的建立时间是什么时候?

发布时间:2023-11-10 11:49:01源自:http://www.zuer8.com阅读

解读百家姓中的祝姓。浅谈祝融殿,这座殿堂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前的姓氏排行榜上位居第一百三十五位,人口约有1百36万人,占总人口的0.085%。

祝姓文化之祝融殿

祝融殿是一座佛教著名庙宇,位于我国湖南省衡山祝融峰上,也被称为老圣殿。传说上古时期的祝融氏就葬于此峰。这座殿堂最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名为开元祠,供奉的是祝融火神。到了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这里进行了改建,称作祝融殿。后来在光绪七年(1881)进行了重修,当时的祝融殿是由石墙铁瓦建造而成,但因年代久远而失修,最终被废弃,如今只留下遗址。原本这里是一座衡山道教庙宇。

历史

位于祝融峰顶端的祝融殿,原本是为了祭祀古时的祝融君而得名。在隋朝之前,这里就已经有了建筑。据唐代李冲昭的《南岳小录》记载,这里曾是一座司天霍王庙,后来庙宇迁移到山下,成为南岳大庙的前身,而这里则被称为老圣帝殿,也称为天尺庵,是一座建在一块巨大岩石上的宫殿。由于地处寒冷的高海拔地区,遭受风雨、霜雪的侵蚀,庙宇屡次修建屡次被毁,最后荒废了。明朝万历二年(1574),湖广按察使李式再次来到这里,选择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开元祠,据说他登上了山顶,晚上遇到了雨,第二天清晨想要看日出,却发现天放晴了。他认为这是天的启示,于是出资并命令衡山县在峰巅建立祠堂,以纪念这一奇遇,祠堂的名字叫做“开云”,但后来也被废弃了。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在其废墟上得到了重建,新建筑由石墙铁瓦构成,主要供奉的是古时的祝融君。

在衡山的众多寺庙中,有一个特别的建筑,那就是位于祝融峰上的祝融殿。殿顶上覆盖着2尺长、1尺宽,重量达30多斤的特制铁瓦。这些铁瓦绝大部分是清代铸造的,还有数十块是宋代保留下来的。这些铁瓦的作用是为了保证宫殿的稳定性和耐寒性。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当地富商何键捐款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根据《衡山县志》记载,祝融峰上的老圣帝殿建于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然而,由于长时间的失修,该建筑已经严重损坏。何键捐资修复后,殿宇焕然一新,原本荒废的小径也被改造成了一条1.5米宽的石阶大道,并且增种了风景林。

在祝融殿当家期间,有惟德和德广两位和尚负责主持庙务。当时祝融殿属于上封寺的管理范围,香火经济也是上封寺的主要收入来源。祝融殿的僧人是上封寺派遣的,他们的斋饭由上封寺派人送。

1950年2月,上封寺发生火灾后,慧洲住持接管了上封寺和祝融峰的日常事务,一直持续到1955年。1956年至1964年间,大月负责祝融峰和上封寺的日常事务。在这段时间里,有三位僧人慧源、普渡、明映被派往祝融殿担任重要职务。

1982年,南岳管理局筹集资金对祝融殿进行了翻新,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名称。如今,祝融殿由南岳佛教协会管理。

进入殿内,正中供奉的就是人们称之为“有求必应”的祝融火神。因为这位祝融火神在宋朝时期被封为南岳司天昭圣帝,所以民间也称他为南岳圣帝。自古代以来,许多皇帝都会来这里朝拜祭祀圣帝,以祈求国家繁荣昌盛。

“祝融”。在圣帝之后供奉的是南岳开山祖师慧思以及慈悲观音菩萨和雷神等神仙。

祝融殿位于海拔1290米的祝融峰之巅。据唐李冲昭《南岳小录》记载,祝融峰顶曾有一座祝融庙基,隋代在此基础上建造了天尺庵。明代万历三年(1575年),该建筑改建为饲宇,并命名为“真君词”。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该建筑经过修缮后改名为“祝融殿”。此后,殿宇在光绪和民国年间又经历过多次维修,得以幸存。新成立后,自1963年至1983年,祝融殿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维修。

祝融殿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木石结构建筑,建筑面积达527平方米。建筑布局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正殿和后殿。其中,山门采用四柱三楼式石牌坊设计,与正殿之间设有天井,两侧则设有走廊,可通往各个殿宇。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采用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覆盖铁瓦。正殿内部供奉着南岳圣帝(即祝融君)的塑像,两侧分别是“六部”尚书和二执金吾。后殿则供奉雷神和慧思的塑像,慧思被誉为南岳佛教的开山祖师。附近的望日台和望月台可供游客观赏日出和月亮,四周的崖壁上镶嵌有自唐代以来的数十处崖刻,成为游客们登高祈福的好去处。1983年10月,祝融殿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猪儿生活 Copyright©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图片、文字除注明原创外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 琼ICP备202301086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