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4 15:40:01源自:http://www.zuer8.com阅读
在我国的体育用品市场中,“李宁”这个名字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现代体育产业的佼佼者。然而,李宁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过辉煌,也曾陷入低谷。本文将从李宁的个人经历出发,讲述李宁品牌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面临挑战时所采取的战略调整,最终实现了成功逆袭。无论是机遇、危机,还是改革、重生,李宁的每一步都理应成为消费企业的镜鉴。
10月21日,在公布了2020年Q3的运营情况之后,运动品牌“李宁”的市值破千亿了。在Q3报告中,表现最亮眼的当属大幅增长的电商业务,而这主要得益于在疫情之下,李宁线下收缩+线上推广的两手抓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的天猫超级品牌日活动中,李宁以敦煌为主要IP打造系列新品,最终单日销售额破亿,成为当天首个销售额破亿的服饰品牌。
今年恰好是李宁创牌30周年,回看这家公司的经历,只能用“大起大落”来形容,恰如公司创始人、前体操运动员李宁的人生。期间无论是机遇、危机,还是改革、重生,李宁的每一步都理应成为消费企业的镜鉴。
缘起: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李宁不慎倒挂在了吊环上,不久后又在跳马比赛中摔倒在地。没人能相信这样的重大失误会发生,尤其还是发生在李宁身上。
1982年世界杯体操赛,李宁独得6枚金牌,而那一届的金牌总数只有7枚。1984年奥运会,李宁凭借3金2银(包括团体1铜)的成绩成为当时赛场上获得奖牌最多的选手。赛后,他乘坐吉普车返回柳州老家的途中,受到当地市民的热烈欢迎,他们争相触摸他的奖牌。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李宁赢得了106枚金牌,独创四套动作,被誉为“体操王子”。然而,“上帝”也会失败,李宁在比赛中失误后甚至微笑。在80年代,由于失误和失败的表情管理,李宁遭受了刀片、吊绳、弹壳和“体操亡子”的诅咒,没有人同情这位饱受伤痛且已过体操运动员黄金年龄的他。比赛结束后,李宁和体操男团6人在休息室中痛哭失声,他们的哭声回荡在走廊里。就在李宁失误的那一年,25岁的他宣布退役。从此,体操运动员李宁的时代结束,而运动品牌“李宁”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1990年,李宁在青藏高原身着白色“李宁”运动服接过亚运会圣火,让全球25亿观众看到了“李宁”品牌的崛起。在此之前,李宁向公众征集品牌标志,收到了6000份设计稿件,如同雪花飘落。与此同时,李宁花费200多万元人民币,成功获得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的主办赞助权。
"你应该选择国产的、国家支持的企业,这对我们国人来说非常重要,有助于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融合感。"李宁曾向组委会表示。这套说法让他成功排除了所有国外竞争对手,那时他创业仅三个月。李宁成为亚运圣火的接引人,在亚运会上展示了他非凡的商业才能。他的品牌迅速走红,成为体育用品行业的领军品牌。在那个时代,耐克、阿迪达斯还未崭露头角,特步、安踏还在萌芽期,只有李宁凭借名人效应在90年代体育界独树一帜。他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代表体育代表团亮相,结束了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身着外国运动服的历史。从那以后的三届奥运会中,李宁一直担任赞助商。自2001年以来,李宁公司与体育界的合作进一步扩大,赞助了包括体操、乒乓球、射击、跳水、羽毛球在内的12支单项运动队伍。据《人物》杂志报道,在那段时间里,李宁品牌的鞋子供不应求,"工厂的车子开到仓库都不用卸货,经销商的车直接就搬走了,根本不落地"。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以至于拥有光环的李宁无需亲自在台前为品牌助威。
据《环球企业家》的报道,李宁创立品牌后不久便引入了职业管理人陈义红。陈义红的回忆中提到,李宁自1992年起便逐渐放弃了日常的经营管理职务。他在1993年移居香港,开始参与一些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在此期间,他主要参与了开设门店、进行公益赞助等项目。自1996年开始,李宁将北京、广东、烟台三家公司合并为李宁体育用品集团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由当时的副总经理陈义红负责具体的经营事务。在陈义红的领导下,整合后的公司在几年间取得了良好的增长。1995年,李宁的总营收达到了3.6亿元,1996年翻了一倍至6.5亿元,即使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李宁仍保持了6.8亿元的营收。同一年,李宁将总经理职位完全交给陈义红,同时他的亲属,包括兄长、嫂子和妹妹等人离开了公司。此后,李宁独自前往北京大学学习,家族企业也逐渐淡化。
自1997年接手李宁公司以来,陈义红很快遭遇了职业瓶颈。接下来的三年里,李宁的销售额一直未能突破10亿元大关。此外,他还面临了一些微妙的股权纠纷。因此,陈义红在2001年选择离职,由他亲手培养的张志勇接替了他的位置。张志勇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毕业后被陈义红招聘到李宁公司,起初担任出纳,后来晋升为财务经理,并逐渐涉足公司的财政规划领域。随着权力交接,李宁公司进入了第二任职业经理人张志勇的时代。
李宁的第二任经理人张志勇,拥有财务背景,深知资本运作之道。他上任后着重整合销售渠道并加强零售网点建设,推动了李宁在2003年实现10亿元销售额的目标。2004年,张志勇推动李宁上市,公司提交了营业额为12.7亿元、净利润为9400万元的上市报告,成为运动国牌中市值最高的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尽管张志勇在拓店和上市方面取得了胜利,但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2003年,李宁失去了其在国内市场长达9年的份额第一的地位,被耐克抢占;2004年,阿迪达斯又成为了老二;而在2005年,尽管李宁实现了超过30%的营收增长,但仍然无法与两大国际巨头抗衡。
经销商们认为,自千禧年以来,运动市场的口味已经发生变化,李宁的设计缺乏创新,没有概念化设计,导致一线消费者流失。此外,在李宁的优势领域——“下沉市场”,安踏、鸿星尔克、匹克、Kappa等垂直品类的竞争对手也开始崛起,而耐克和阿迪达斯则从未停止对“五环外”地区的开发。
在这种背景下,张志勇的新目标是保持“市场老三”的地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提出了“专业+时尚”的改革策略。
专业化体现在前端,就是品牌和市场的专业性。李宁根据运动项目将产品细分为篮球、跑步、足球、网球、健身等领域,并通过外部合作开发创新高科技产品。在后端,专业化表现为团队的专
没预料到一场挣扎,李宁仅能勉强保住第三名的位置。张志勇的改革虽然效果有限,但有时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据说为了这次活动,退役已有20年的李宁重新投入集中训练,并在短短一个月内减肥10斤。在鸟巢上方,“飞檐走壁”的火炬手李宁无疑为“李宁”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品牌曝光。再加上央行推出4万亿元刺激政策,使得体育产业在2008年后两年迅速发展,李宁公司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
财务数据显示,2009年李宁公司净利润达到9.45亿元,同比增长31%,较上市时的近10倍增长。到了2010年,李宁的归母净利润更是达到了11.08亿元的峰值,市场份额超过了阿迪达斯,距离耐克只有一步之遥。《李宁惊梦》一文中提到,2008年李宁公司经历了罕见的巅峰时刻,整个公司弥漫出一种过于自信的情绪,而在2010年公司年会上这种情绪几乎达到了顶峰。
当时李宁公司的所有高管们都裸露上身,做出各种搞笑的表情,最后出场的是同样裸身的高管张志勇。一个特写镜头定格在他的左眉毛上,其眉宇间形成的纹路,形状与李宁新LOGO非常相似。接着,屏幕上,李宁的LOGO突然出现。一位李宁的员工说,这就像是高管们在玩弄奉承的游戏,而张志勇对此乐此不疲。
在外界看来,2008年的李宁似乎重新找回了90年代的好运气,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管理层应该清楚,这一切只是表面现象。
一个预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并非李宁,而是阿迪达斯,这是李宁自公司成立以来首次失去奥运赞助商的地位。参与者回忆,当时阿迪达斯开出了一份对李宁来说无法接受的价格,显示了阿迪达斯争取胜利的决心。 另一个预兆是安踏的崛起。 在2009年奥委会运动装备合作方的竞争中,安踏迅速行动,击败了阿迪达斯和李宁,成为了下一个四年奥委会的合作伙伴。 这导致了2009年李宁作为奥运冠军参加国庆花车巡游时,不得不身着安踏服装的尴尬场景。面对既不想错过活动又不想为竞争对手作宣传的两难境地,李宁选择了一种妥协方式,即在国徽上覆盖安踏的标志。 更为戏剧性的是2013年,安踏赢得了李宁的“母校”体操队的赞助权,竞标价格比李宁高出了一倍。据称,当得知安踏中标的消息时,李宁只说了四个字:“祝他们成功”;这让人想起了他在1988年比赛时那难以言喻的笑容。 借助如此强大的赞助权,阿迪达斯和安踏相继获得了原本属于李宁的商业秘密,尤其是之前默默无闻的安踏。 自从与冠军、金牌、国旗、五环紧密相连后,安踏的品牌声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相比之下,李宁在失去两届奥组委合作伙伴地位后,品牌再也没有获得过高于其他公司的顶级资源。 有行业专家指出,2008年后的李宁失去了与紧密联系的机会。 下滑 2010年底的业绩下滑证实,2008年的辉煌确实是一场短暂的甜蜜梦境。
12月20日,股价曾攀升至历史最高点,但李宁公司却在一日内下跌了23%,市值蒸发近45亿港元,创下了自2004年上市以来的最大跌幅。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李宁2011年第二季度的订单情况,当时在整体市场增长近20%的大背景下,李宁的订单数量增幅为零,总金额按批发出货计算同比下降了6%。这使得投资者难以置信,因为过去几年尽管李宁面临战略争议,但其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5%以上,成为我国体育品牌中与耐克、阿迪达斯相媲美的佼佼者。
在2010年年报中,尽管李宁仍然是体育国牌中的第一名,但净利润已被安踏超越4亿港元。据说在2010年末的一次重要董事会上,张志勇原本打算按照既定的程序播放一份数十页的设计精美的PPT,向董事会报告当年的业绩,然而李宁突然向他提出了质疑:“别再讲这个了,没有用。我只想知道问题的原因,以及何时能够得到解决。”这次事件导致张志勇在公司内的威望彻底崩溃,他之前的策略失败也暴露无遗。
为了扭转局面,张志勇采取了最后的手段——高端化和年轻化。所谓高端化,意味着提高价格。2011年初,原任职于耐克的鲍尔·扎道夫(Paulzadoff)加入了李宁,担任鞋产品系统总经理。上任后,鲍尔立即取消了所有单价299元以下的产品线,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创新性的高价产品。
年轻化是指针对当时的90后群体。2010年,李宁公司开始进行品牌重塑,选择将90后这一年轻消费群体作为主要品牌发展路径,并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90后李宁”的新品牌推广活动,旨在在年轻消费群体中争取更多市场份额,以维持持续的高速增长。
为了配合新策略,李宁公司甚至修改了口号,从之前的“一切皆有可能”转变为“Mak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然而,结局并不乐观。奥运会后,品牌库存出现了严重的积压,而隔壁的阿迪达斯已经提前打折清仓,相比之下,李宁公司在逆势提价,而且还是在没有足够的产品实力支撑的情况下盲目提价。据媒体报道,鲍尔·扎道夫在清理低价SKU后,原本承诺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高价产品”却一直未能推出。鲍尔本人则在入职仅10个月后离职。
此外,李宁公司所谓的“年轻化”也受到了业内的批评。李宁公司解释称,“90后李宁”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是为了讨好90后人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纪念李宁品牌诞生于90年代。但是,消费者对此并无太多耐心去深入品味。在李宁原有60、70后的“忠实粉丝”眼中,“90后李宁”代表着品牌对他们的一次抛弃和背叛。而对于真正的90后来说,“90后李宁”在产品和营销方面过于老土的风格,简直就是对一代人的冒犯。
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建设的单兵突进,反而更加暴露出产品老化、管理粗放的问题。接下来的两年时间,自身的顽疾和奥运后各大运动品牌普遍存在的库存危机,将李宁公司拖入了终端零售同店下滑、经销商盈利能力下降、周转滞缓、提货乏力、账期延迟的漩涡。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张志勇不得不引咎辞职。2012年,也就是张志勇“退位”的这一年,李宁为公司拉来了私募集团TPG,并邀请其合伙人金珍君出任公司CEO,这已经是李宁的第三任职业经理人。
金珍君是韩裔美国人,此前最光辉的事迹是曾将达芙妮拉出泥淖。李宁三代经理人金珍君和张志勇一样,金珍君的改革也是先从渠道入手,并且同样作风激进。具体手段是公司出面低价回购经销商库存,从根本上解决库存积压的问题。对此,大部分经销商表示了理解。“当时大家看得都很清楚,纵使成本收不回来,这部分库存也必须切掉,不然谁都活不下去。”李宁的一个经销商如是说。
在金珍君的“渠道复兴”策略下,李宁公司在2012年-2014年累计关闭门店4500家,经销商团队也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分化,想长期合作并愿意配合清货的优质客户被保留,而低效率的门店则趁机被清洗。金珍君的策略可谓当务之急,也谈得上正确,但是毕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同质化、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更别说回购库存的实际执行效率低下,低价回购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品牌的溢价能力,甚至直接导致了2012年李宁扣非净利润亏损超过21亿元。
到了2014年,李宁公司仍然处于困境之中,经历了张志勇和金珍君之后,“短命王朝”时期宣告结束。李宁在这个时候回归公司,成为代理执行CEO。然而,他并不愿意接受这个头衔,因为在他看来,他只是回来帮忙解决公司的危机,而不是要承担CEO的责任。尽管如此,李宁的回归为公司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他将口号重新定为“一切皆有可能”,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处理金珍君未能解决的问题,例如构建柔性供应链,并将电商平台的建设纳入议程。在他的努力下,李宁公司的执行情况得到了改善,财务状况也开始好转,尤其是库存周转天数回到了行业的正常水平。但是,真正让公司发生质变的是子品牌“李宁”的推出。在2018年的纽约时装周上,“李宁”以“悟道”为主题展示了自己的服装系列,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系列的销售业绩也非常惊人,2018年,“李宁”服装系列的销售量超过了550万件,售罄率超过70%;鞋系列销售量超过了5万件,售罄率也超过了70%。
"李宁"是李宁公司重新审视年轻化战略产物的结果,由公司的CPMO(首席产品市场营销官洪玉儒发起。有传言称,这位60后是公司内部公认的潮流老炮儿,他平时喜欢佩戴Goro's的羽毛项链,有时一天之内早晚的穿着风格不同,左右脚袜子的颜色也各异。"李宁"团队在设计上总体倾向于复古风格,无论是"番茄炒蛋"般的配色,红白杠条的图案组合,还是方形字加红的品牌标志,都反映了上世纪高饱和度的撞色风格。在视觉潮流方面,"李宁"的设计非常开放,与当下的流行趋势相符。李宁和王祖贤的服饰潮流融合。"李宁"的成功不仅归功于其在设计上的投入,还因为它紧紧抓住了消费潮流的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国潮"。如今,新一代的消费者相比上一代人更加自信,他们热爱国风,愿意接受国货。同时,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和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国际品牌在高、中端市场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为本土品牌的发展创造了机会。而"李宁"恰好符合这一趋势,因为它根植于李宁品牌DNA中的""和"体育冠军"的气质,与"国潮"风格完美契合。在这方面,李宁相对于其他如安踏、特步等本土运动品牌具有独特的优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李宁正在充分利用"国潮"这块红利,进行品牌的第三次崛起。
2018年纽约时装周过后,李宁开始更加关注市场营销。他运用了当下热门的品牌策略,如社交媒体矩阵运营、限量版定制款、与大明星IP的跨界合作等等,从而丰富了他的品牌宣传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赛事和运动员赞助式营销。如今,“李宁”已经连续两年出现在2019年巴黎时装周、纽约时装周以及2020年巴黎时装周上,继续展示出国产品牌的力量。除了设计潮流外,李宁还专注于产品科技的研发,强调其专业性。近年来,李宁的研发费用率一直保持在约3%左右,并推出了“李宁弓”、“䨻”(bèng)等创新产品。在设计和科技的共同推动下,李宁的品牌力量逐渐恢复。根据C-BPI数据显示,2019年李宁在运动服饰类别中的品牌力超过了阿迪达斯,排名国内第二;在运动鞋领域中,李宁则排名国内第三,仅次于耐克和阿迪达斯。这些成果在财务数据中得到了体现,2019年李宁实现了138.70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净利润为14.99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110%。资本市场也对李宁表现出了高度认可,从2015年至今,李宁的股价已经从3港元上涨至40港元。这一次,时代站在了李宁一边。结语:借助“李宁”这个“试金石”,李宁公司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新阶段。面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创始人李宁再次萌生了退意。
2019年9月,李宁被任命为联席行政总裁,同时,前优衣库全球执行董事、优衣库COO、优衣库韩国CEO高坂武史(中文名为钱炜)也成为了新的联席行政总裁。据了解,高坂武史在优衣库的职业生涯始于店员,并拥有门店、生产、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因此他在运营方面非常擅长。优衣库以其先进的供应链管理而闻名于世,这与李宁的需求恰好互补。
对于现在的李宁来说,可能唯一需要担心的问题是:“国潮”这一现象还能持续多久。事实上,“李宁”之所以能够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国潮息息相关。在20世纪90年代,李宁的产品中就融入了浓厚的特色和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尝试。李宁的前市场部负责人张庆回忆说,曾经有一位名叫王东的设计师,他设计了一款名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鞋”,但当时并未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然而,如今这款被遗忘的作品在二手市场上已经炒至万元以上,这让人不禁感叹,只要坚守传统,等待时机,就有可能成为“潮牌”。
所谓“时也势也”,这就是现状。我们不能否认,当前的国潮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复兴,而非设计上的复兴。品牌的“出海”行动本身就充满了民族认同感和情怀,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支持,这是无可厚非的。换句话说,人们对于纽约时装周上李宁的表现的称赞,更多地是对“人的东西真棒”的一种认可。
在层面的层面上,这种突如其来的自信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在一片叫好与鼓励声中,所有品牌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LOGO印花的卫衣只是一时的流行,还具有持久的创新价值呢?
上一篇: 如何打破传统车企束缚,实现年薪百万?"
猪儿生活 Copyright©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图片、文字除注明原创外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 琼ICP备202301086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