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7 18:26:01源自:http://www.zuer8.com阅读
90年代,互联网尚处于萌芽阶段,许多人对此一无所知。然而,28岁的张小龙凭借一己之力,成功研发出我国最佳邮箱——Foxmail。他的创新思维和独特视角为他赢得了广泛声誉,结识了雷军、周鸿祎、马化腾等商业巨头,并成为全国程序员心中的偶像。尽管张小龙在事业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其内向、固执的性格曾令他陷入困境,但他始终坚持专注技术研究,最终实现了现代互联网领域的辉煌成就。这个故事不仅是关于坚持、孤独与自我实现的励志典范,更是技术与人文相互融合的发展历程。
在那个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张小龙作为一名年轻的程序员,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成功研发出了当时我国最优秀的邮箱软件——Foxmail。他的这一突破性的贡献使他在业内声名鹊起,也因此结识了雷军、周鸿祎、马化腾等商界大佬,被誉为全国程序员心目中的英雄。虽然他曾在事业上遇到过一些挫折,但由于他的内向和固执性格,他始终专注于技术研究,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个故事不仅是关于坚持、孤独与自我实现的励志典范,更是技术与人文相互融合的发展历程。
这是一个“拧巴”的人,让人很难想象,他是怎样从互联网的腥风血雨中活下来,又一步步走上封神之路!
就像所有的故事一样,一切,都要有一个开始...
1. 沉默,是一个人的热闹
张小龙生长在一个湖南的贫穷农民家庭,出生于1969年。他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小龙,一个叫小虎。小虎好动,喜欢捉泥鳅、放炮仗;而小龙则内向,喜欢阅读,总是静静的,像是个女孩儿。
如果要找出张小龙从小就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地方,那可能是他的内向和不善言辞。
1987年,18岁的张小龙考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当时称为“华中理工大学”),并进入了热门的电信系,专攻微波技术方向。不出意外的话,这个专业应该能让他在某个研究所或机关,得到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
然而,当1991年清华大学首次开设C语言课程时,其他高校也纷纷引入了这门课程。张小龙在386电脑前投入了深夜的学习,他沉迷于C语言的世界,一坐就是整个晚上。
大学时期,张小龙既内向又爱睡懒觉。课余时间,他能闷到中午十二点才醒来,醒来后就趿拉着拖鞋四处闲逛。他喜欢下围棋,却一句话也不说,一坐就是一下午;他喜欢打台球,可是整晚都不说话,只是闷着头打光了一盘又一盘的球...
所有的娱乐活动,在张小龙这里都变得如此枯燥无味。
在味觉的对战上,张小龙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他不再需要与他人交流,只需挥动着手臂敲下代码,一台电脑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在1994年,张小龙硕士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电信机关工作,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铁饭碗职位。然而,当张小龙抬头望着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时,他并没有感到自豪,反而感到一种深深的压抑感。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想要摆脱这种窒息感,寻找自己的价值。
于是,张小龙决定离开家乡,前往全国最热闹的广州。1994年的珠三角地区就像一个万花筒,充满了各种创富神话。尽管张小龙一穷二白,但他仍然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南下的旅程。然而,他在这个繁华的城市中仍然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没有人注意他。
周鸿祎第一次见到张小龙是在广州的一个破旧办公室里,那里有十几个人在忙碌着。张小龙摇摇晃晃地叼着一根烟走出来,抬起眼睛看了周鸿祎一眼。那时是1997年,周鸿祎是一位高薪的白领,而张小龙则只是一个普通人。
在1997年,大多数人尚且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我国的互联网巨头们也还在为生存而努力。当时,25岁的刘强东在中关村售卖光盘;26岁的马化腾在深圳仍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人;33岁的马云在北京的一家火锅店中,泪水满面地高歌:“在我心中,有一个梦。”相比之下,40岁的求伯君与雷军过得稍微好一些,但仍然面临着微软的压力。
与此同时,29岁的李彦宏则在硅谷的山景城中种植蔬菜。当这些大佬们的酒杯碰撞在一起时,发出的都是破碎的声音。而在这群人中,唯有张小龙在广州漂泊了三年,专注于研究开发“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在他之前,有人已经开始质疑这个构想的可行性。
张小龙曾说过:“当你投入所有的精力去完成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时,即使面临困境,也会感到充实。”对于张小龙来说,这个让他感到充实的作品就是Foxmail。他在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中,抽着烟编写代码,仅仅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1万多行的Foxmail 1.0版本。Foxmail以其出色的性能、稳定的运行以及支持多个用户和账户的特点,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1997年,我国普遍使用的操作系统仍然是微软的产品。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小龙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成功打造出了Foxmail这款优秀的邮件客户端软件,从而一战成名。
Outlook邮箱(后来被称为Hotmail)。当张小龙的Foxmail上线时,从情感上来说,这是人自主研发的软件;从实际使用体验来看,它轻便、简洁。
这款邮箱迅速吸引了200万用户,成为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邮件系统。由于软件非常好用,张小龙不得不开放语言包,粉丝们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用户遍布20多个国家。
然而,1999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仅为400万。
YY语音创始人李学凌曾这样表示:“在1997年,你只要站在黄庄路口,大声喊一句‘我是Foxmail的张小龙’,一定会有许多人围上来请你签名。”
这是张小龙人生中第一次达到巅峰,凭借技术实力。他创造了一个被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软件,成为了所有程序员敬仰的偶像。
张小龙并非一个善于经营的人,他始终专注于技术研发。
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不能理解:拥有强大创造力的张小龙,为何不像求伯君或马化腾那样,选择自主创业,却总是为他人工作?
实际上,从周鸿祎和张小龙的关系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这两位关系密切到可以一起购买盗版光盘的时候,周鸿祎开始和张小龙谈论:“你需要将(Foxmail)加入广告,以便实现盈利。”
张小龙回应:“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已经有用户,有情怀……”
的争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次,每次都是张小龙以让人忧伤的“长时间的沉默”来结束。马上30岁的张小龙,虽然脸上一副老烟枪的沧桑,心里却没有一点烟味。
没有广告,就不,不,就不能养活Foxmail和自己。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到了张小龙这里,却行不通了。1998年的人民日报,将张小龙描述成唐吉诃德式的悲壮:“这位在100多万台计算机屏幕上,留下大名的人,只是个悲剧人物……饿着肚子、挥洒冲动……”
手握百万人互联的软件,却穷得揭不开锅。那篇文章最后无限惆怅的说了一句:“可怜的孩子,你可别饿死了啊!”在精于人情世故的人们眼里,他不过是“冲动”:情怀能当饭吃吗?情怀能养得起Foxmail吗?
一个视钱如无物的人,不会是一个创业者。年轻的张小龙成名了,但他依然是个技术人。Foxmail初期的巨大成功,或许打开了张小龙通向诗歌和远方的精神世界。
每天,他都要处理大量的私人邮件:有请教的、有咨询的、有合作的……他倒也乐在其中,每一封邮件都认认真真回复。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雷军的邮件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封邮件里写着:“邮箱密码14位,老出错,我将密码改成9位就好了,改。”
在张小龙的办公室里,他的一位同事表示:“如果团队有10个人,那就意味着可能有 Bug。我推测这个问题可能出在密码长度上。”
张小龙听后十分惊讶:“众多用户反馈密码存在问题,但我自己也没弄清楚具体原因。感谢你的提醒!”
由于他们拥有相似的技术背景,沟通起来相对顺畅。雷军原本就很欣赏Foxmail这款产品,并希望收购它。借此机会,雷军向张小龙询问了一个价格:“15万元,如何?”
那是在1998年,张小龙的家庭条件良好,年收入也只有1万余元。15万元对他这样一个出身贫寒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目。
雷军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个价格。然而,当时的金山公司正处于困境之中,雷军事务繁忙,只能派遣他人去与张小龙商谈收购事宜。
然而,当雷军派去的人看到Foxmail时,他们轻蔑地说:“就这个东西,我们两个月就能仿制出来。”
错过了Foxmail的机会虽然是小事情。但更严重的是,雷军亲自将张小龙拒之门外,使他成为了雷军在软件领域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张小龙的第一笔交易因此失败。他不得不继续独自维护数百万用户的利益,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在这过程中,他经历了绝望、崩溃,以及无处倾诉的苦闷。
他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甚至考虑过将软件赠送给朋友,然后自己前往美国寻求新的出路。
如此这般地煎熬了两年。关于他在这两年中是如何度过的,没有人真正了解。大家只是津津乐道:“
“这么优秀的程序员,又有情怀,可千万别饿死了啊!”
优秀的产品,总会被看见。
2000年4月18日,31岁的张小龙站在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顶峰。这一次,是1200万的身价、和博大互联网技术公司CFO的名衔。
此时距他毕业6年,距写出Foxmail仅仅3年,北京二环里的房价大概3000多一平。
人人面带笑容,庆祝博大互联网公司成功收购Foxmail。只有他,目光中透露着一丝悲凉,脸上没有丝毫的喜悦。
情怀再美,离开了金钱的滋养,终归要枯萎,无论是他,还是Foxmail。
人人以为的成功,却是张小龙眼里的失败——“从灵魂到外表,我能数出它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典故。在我的心中,它是有灵魂的。因为它的每一段代码,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时的意识。我突然有了一种想反悔的冲动。”
卖掉Foxmail,他写下这一段话。
字字如吊唁。
他拿钱买了辆车,去了西藏,回来后就此沉寂了5年。
当年Foxmail在互联网的地位,本有机会成就一个帝国。然而,周围的互联网大佬前赴后继,他却依旧沉默。
一如小时候,别人都在屋外捉泥鳅,他在屋里看书。
张小龙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的每一个机会,都让他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马化腾是Foxmail的研发团队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他一手组建了Foxmail的研发团队,并主持开发了Foxmail的后续升级版本和企业版。然而,2005年,互联网正经历第一波冲击“纳斯达克”的高潮。亚信、新浪和搜狐公司接连上市,博大公司也积极谋划上市,但却因资金链断裂而无法维持经营。这一事件使得张小龙及其团队受到牵连,原本希望通过Foxmail取得辉煌成就的梦想瞬间化为泡影。
博大公司的股东急需套现来弥补损失,但张小龙却无能为力。这时,腾讯公司出现了。2005年3月16日,深圳腾讯公司突然宣布:收购Foxmail软件和相关知识产权,Foxmail的创始人张小龙及其研发团队共20余人,全部并入腾讯。
5年前,张小龙带着Foxmail被博大公司收购;5年后,他和Foxmail又被腾讯收购。聪明的人早就指出,他们看重的不仅仅是Foxmail庞大的用户量,更是张小龙这个人。
张志东和马化腾给予了张小龙充分的尊重和空间。尽管张小龙不想去深圳总部,马化腾却在广州设立了研发中心,主要负责邮件相关的研发和运营,由张小龙担任总经理。马化腾留下了一句话:“我们将把QQ邮箱打造成的Hotmail(微软旗下的邮箱服务)。”
)。”
然而接下来的1年里,张小龙的能力似乎停滞了增长:他曾经单枪匹马地编写出既轻便又好用的Foxmail,而现在有了团队,却把QQ邮箱做得又笨又重,速度超慢,慢到张小龙自己都不愿意使用。
怎么办?
在与马化腾1300封的邮件交流中,张小龙将QQ邮箱全部推到重构,重新编写代码,进行功能精简。最终,他在马化腾手中使QQ获得了新生:
- 引入超大附件功能,让无数办公用户狂欢;
- 推出漂流瓶功能,让无数男女暗怀惊喜。
在此之前,无论是微软的Hotmail,还是网易的163,都没有想过邮箱还能如此创新。随着用户量的不断攀升,QQ邮箱在全国范围内终于成为了首选。
然而,从2005年到2010年,互联网邮箱产业的整体规模和战略价值一路下滑,远远没有达到当年Foxmail所取得的互联网地位。尽管QQ邮箱在细分领域做到了极致,但它仍然无法与当时的Foxmail相提并论。
张小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马化腾想要收购Foxmail。
直到有一次吃饭时,马化腾说:“Foxmail的体验做得特别好,我们自己也尝试做过,但却发现无论做什么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用户体验,这个词,在过去几年里才逐渐兴起。
张小龙也说:“在我制作Foxmail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模拟了用户的行为,但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被称为用户体验。”
产品具有自我传播的能力;优秀的产品经理深入了解人性;优秀的领导者擅长识别人才。
2010年10月19日,美国的KiK免费短信聊天软件在短短15天内就吸引了100万用户。
互联网行业的人士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KiK的出现预示着未来移动互联网将会出现一种新的即时通讯(IM)工具,这种新的IM工具将挑战QQ的社交霸主地位。
雷军是最快的反应者之一,他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研发出了第一款模仿KiK的产品——米聊。
张小龙在深夜向马化腾发了一封邮件:“您是要自己推翻自己的江山,还是要等着别人来推翻您的江山?”
马化腾很快做出了回应:“立即开始!”
当时他们俩面前的桌子上还摆放着海鲜、鱼片、米粥和油条......
为什么需要开发两款类似的软件?
2010年,没有人能够撼动QQ在社交领域的统治地位。手机QQ的功能非常强大,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再开发一款与QQ类似的软件,岂不是自相矛盾吗?腾讯内部出现了许多争议,甚至有人在高层会议上建议停止张小龙的项目。
动了谁的奶酪?
深圳团队的成员拥有技术、经验和人脉等优势,但是,由于庞大的腾讯公司内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些优势反而成为了劣势。
独立在广州的张小龙团队虽然处于劣势,但由10多人组成的轻便团队可以在办公室里转身就改进......
"一个功能。"
"过去的成功,是现在走向成功最大的阻碍。"
腾讯年报显示:张小龙年薪是2.74亿港元,马化腾年薪为3282.8万元,是张小龙的约1/9左右!
张小龙的第一战,成就了顶级程序员之名;
第二战,成就了QQ邮箱的辉煌时刻。
有人这样评价:没有马化腾的张小龙,或许只是一个落魄的中年程序员;没有张小龙的马化腾,或许早已从互联网三大巨头的神坛上跌落。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只有遇到最合适的人,才能彼此成就。
4.有一种孤独,叫自得其乐
张小龙这样说过:“每次看到知乎上人们在讨论,为什么启动画面是一个人顶个球,我就觉得很乐。”
透过屏幕,你可以感受到张小龙用手捂嘴窃笑的脸……
在张小龙的段子中,他看到的从来都不是孤独,而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怜悯,和自言自语的小欢乐。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个自由的人。
孤独能给人带来一定的自由,而自由的人,必然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孤独。这种孤独,是一种自得其乐,而非你想的那种悲伤忧郁。
一个被腾讯耽误的段子手。
知乎专栏太空小孩上有一篇文章:《看完了张小龙的2359条饭否日记》,摘录了号称是张小龙饭否账号的历史消息。
随后,张小龙的饭否日记就被
大量网友围观,结果...结果,饭否撑不住,挂了......
张小龙谈距离:
"距离就是,你发一条微博,这条微博要途经北上广,进出九九八十一台路由器,中间还要被拆包解包合并包,被两百个CPU进行过处理,再显示在我的电脑上。而你明明坐在离我几米的地方。"
说起产品来,感觉挺没劲的:"还是你们用户爽,哪里爽到哪里,苦的是做互联网的,要整天分析你们的阴暗心理好让你们更爽,还不能明说。"
"让人没有成就感的是,我们随便搞一个简单的游戏,比如扔石头看谁扔得远,都会参与者众。如果再辅以按省市区排名,就会火爆。"
身为一个顶级产品经理,还能没有点对未来的远见吗?
"流通正在取代内容本身,内容变得更小更方便传播。mp3取代唱片,微博取代书本,短信取代信件。我怀疑有一天,微小的内容也没有了,大家直接通过网络交换荷尔蒙。"
潜伏在知乎:"现在我看知乎,更多地只看问题,因为那有窥视他人头脑的快感。尽可能不看回答,因为可以避免智商指数被取平均数。"
他还是一个被产品经理耽误的文案高手:"在两列火车擦肩而过,就要相向而出的刹那,他和她掏出手机,挥舞,终于,他们交换了微X号码。广告就这么拍了。"
2012年,
43岁的张小龙,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这场演讲持续了8个小时。
他显得有些紧张,不自觉地摸了摸耳麦,说话的速度也变得缓慢。这并不像是一位能够鼓动听众的演讲者,反而更像是原始人在夜晚的山洞里,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缓缓地诉说。
张小龙的好友和菜头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他:“我认为,这才是张小龙的真实状态。无论是在深夜发布长短句的饭否,还是在昨晚面对数十万人进行演讲,他始终都是一个孤独的人,独自面对着墙壁,自言自语。”
人们常说,这是一种孤独,让人感到心疼。但我想说的是,他的沉默与孤独,其实更像是一种看穿人心的洒脱和无聊。
有的时候,我们并非主动选择孤独,而是无法找到同类。
5.结尾
张小龙并不贩卖成功学,也不灌输心灵鸡汤,他只是他自己。
偶尔出现,淡淡地和您谈论一下产品,分享一下情怀。如果对方能理解,他会讲得更详细一些;如果对方无法理解,他会保持沉默。
我不崇拜张小龙,但我欣赏他展示出的处世哲学:尽管身陷纷纷扰扰之中,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洒脱的态度。
上一篇: 哪些豆奶品牌热门且销量好?"
下一篇: 万科集团属于国企还是央企?
猪儿生活 Copyright©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图片、文字除注明原创外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 琼ICP备202301086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