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0 09:17:01源自:http://www.zuer8.com阅读
卫的姓氏主要在哪里?卫国立国八百余年,期间曾三迁国都。百家姓中,卫姓的历史源流有七,它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卫满朝鲜国姓,历史上是出自周代王族,是山东名门望族的姓氏。
卫国立国八百余年,期间曾三次迁都,分别是一迁楚丘(今河南滑县),二迁帝丘(今河南濮阳),三迁野王(今河南沁阳)。
在秦二世灭卫之前,卫国公族因仕宦、逃难外加三次迁都等原因,已进入山西、河北、陕西、山东等地。就在二世灭卫的同一年,爆发了秦末农民起义,刀兵过处,有燕(今河北北部)人卫满避地朝鲜称王。汉景帝时丞相卫绾,世居代郡大陵(今山西文水),其裔孙卫皓在应召途中卒于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明帝因赐所亡地葬之,子孙遂安家于安邑。卫皓玄孙卫,历任魏晋二朝,贵至宰相,少子卫宣贵为驸马,其余三子亦荣耀异常,长子卫恒之次子卫在东晋初因避乱移居建业(今江苏南京),卫族叔卫展因仕宦亦入东晋。除此支卫姓外,追随刘邦东征西讨的将领中有后来被封为武原侯的卫月去和封为东平侯的卫毋择,其子孙袭爵,显赫一时。
另外,郑姓改卫的卫青家族的出现,使卫姓成为天下名门着姓之一,也使卫姓河东郡望昌盛至极。此后不久,中山卢奴(今河北定州)人卫子豪之女贵为西汉皇后,地位显赫。
平帝母后助力推动卫姓在西汉时期的发展,使其达到巅峰,同时也使得许多卫姓人定居在今天的陕西西安。到了三国时期,蜀国有一位名叫嘉严道的卫继,吴国则有一位名叫广陵的卫旌,这表明当时卫姓已经定居在现今的四川、江苏等南方省份。北周时期的卫元嵩则是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迁徙过去的。从两晋到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卫姓除了在河东郡继续繁荣发展外,还在陈留郡兴旺发达。唐时的户部郎中卫畿道是从河东郡搬到京兆(今陕西西安)的。到了唐末,有一些山东的卫姓人迁居到了华亭(今上海松江),他们的后代有些迁移到了昆山石浦乡。这个时期,卫姓还有些人迁往了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等地,其中广东卫姓是唐代官员卫中行的后裔。到了宋元时期,卫姓已经遍布江南各地以及甘肃等省份。明朝初期,山西卫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配到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在清朝,卫姓的分布已经非常广泛。现在,卫姓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比较广,尤其是在陕西、四川等省。
根据目前的统计数据,卫姓在全国排名第一百七十位左右。
昆山卫氏家族是在北宋末年由华亭迁来的。首先定居在昆山的是卫阗,他是在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的;他的儿子卫时敏和卫季敏先后通过恩荫进入仕途;卫季敏的儿子卫泾在淳熙十一年(1184)考中了状元,后来官至参知政事;卫泾的兄弟卫沂、卫洽、卫洙以及在庆元和嘉定年间相继考中了科举,卫湜也考中了科举。
锁厅试期间,昆山卫氏家族迅速崛起。
卫氏家族的联姻具有独特之处。卫泾的祖母(卫阗的妻子)、伯母(卫时敏的妻子)均出自沈氏,两位沈氏从姑侄转变为婆媳。卫泾的母亲(卫季敏的妻子)是华亭章氏的女儿;卫泾的夫人盖氏,是来自“初居平江,后迁至华亭”的淳熙户部侍郎盖经与卫泾的姨母章氏的女儿。卫泾的四位姐妹都嫁给了读书务农的士人,其中卫琮嫁给了范成大的朋友、绍熙进士周南。卫泾的次女嫁给周南的儿子,而周南的长女周艮又嫁给了卫泾的儿子卫朴。卫泾夫人的侄女嫁给了卫泾的小儿子卫柳为妻。卫氏家族四代人中存在许多姑舅表亲的婚姻,与之联姻的沈氏、章氏、盖氏、周氏等都是当地有影响力的士人家族。[63]此外,卫琮丈夫周南与卫瑧丈夫朱曦颜,同住郡城,既是同事女婿,又一同参加进士考试,“同年”。
这种婚姻模式,通过亲属关系延伸,呈现出一种收缩的趋势,反映了卫氏家族在联姻方面的谨慎考虑,也体现了家族内部官僚士大夫对自身地方利益根基的强烈关注。卫氏家族在昆山繁荣发展超过一百年,或许与这种联姻方式有关。
卫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我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排名第187位,在台湾省排名第238位,人口约为67万6千人。
卫氏族人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广泛,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2%。具体来说,包括我国山西省的临汾市浮山县、运城市河津市、朔州市山阴县、长子县、屯留县、夏县、闻喜县,四川省的成都市、威远越溪、广汉市、绵阳市梓潼县、新津市、雅安市,河南省的郑州市、南阳市方城县、镇平县、内乡县、洛阳市栾川县、三门峡市、济源市、项城市,浙江省的绍兴市,安徽省的合肥市肥西县、巢湖市、六安市寿县,湖北省的鄂州市、十堰市郧阳区、大冶市、襄樊市枣阳县,江苏省的盐城市、扬州市宝应县,河北省的沧州市河间市、邢台市隆尧县、保定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广东省的江门市、肇庆市,陕西省的韩城市、咸阳市三原县,山东省的济南市、威海市文登市、兖州市、烟台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辽宁省的大连市、本溪市,重庆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大庆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的海口市,台湾省等地。
上一篇: 刁氏郡望大揭秘弘农郡渤海郡等郡望一览"
下一篇: 万姓名源及历史古文献揭秘
猪儿生活 Copyright©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图片、文字除注明原创外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 琼ICP备202301086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