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及名字 > 本文内容

泉州吴氏大宗祠血缘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发布时间:2023-11-10 09:59:01源自:http://www.zuer8.com阅读

吴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在我国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接下来让我们聊聊泉州吴氏大宗祠。

泉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众多独特的古迹和建筑。位于泉州涂门街东观西台的这座明清古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吴氏大宗祠,是一座在氏族中罕见的府级大宗祠。如今,经过修缮后的吴氏大宗祠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了泉州市文化长廊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泉州东观西台原本是明朝进士、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征的府第。因其官居东观待读、西台御史,所以他的府第被称为“东观西台”。现在,吴氏大宗祠仍保留着宅主的一副对联:“东观读书荣分雕锦;西台执法望重豸冠。”这两句对联描绘了明、清时期东观西台的景象。

自晋代以来,随着中原地区的吴氏南迁,他们在晋江一带散居,形成了众多分支。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泉州各地的吴氏宗亲共同商讨建设一座府级大宗祠的事宜。然而,当时找不到合适的地点,于是吴龙征的第九代孙子吴朝诠主动将自己的“东观西台第宅前第三进”捐献出来,供族人改建宗祠。因此,族人于1890年开始修建,历时五年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当时修建工程已经进行了四年,但直到第五年,晋江钱头村的吴鲁(字肃堂)才以光绪庚寅一甲子的科举成绩,成为第一位在科举考试中获得状元头衔的泉州吴氏族人。

一名进士殿选状元,这是闽南吴姓千百年来所未有的盛事,族人欣喜若狂,于是加快了宗祠建筑的建设进度,并在祠前竖起了状元旗杆。

由于东观西台原本是府第,后来被改建为吴氏大宗祠,保留了明代官邸的特色,同时又有清代建筑的风格,因此具有丰富的建筑艺术价值。它的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将闽南的木、泥、石、砖传统技艺完美融合在一起。因此,1992年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涂门街的改造,一些社会贤达和吴氏族人发起了重修吴氏大宗祠的倡议,并向海外的吴氏族亲筹集资金。1999年10月2日,工程开始破土动工,对东观西台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他们遵循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仅仅历时一年多,即2000年10月,工程就顺利完成。

整个建筑分为四进,其中前三进是清代的宗祠建筑,采用抬梁木构架,雕刻精美,是闽南现存木构木雕的精品。石砖外墙采用了泉南民间的传统建筑手法,红砖搭配白色底座,显得庄重大气。门廊结构丰富多彩,富丽堂皇,是南方工匠的杰出作品。

宫殿式的屋顶,民间传说的起源地就是惠安,采用黏土饰筒、花头、垂珠等装饰,古朴而充满乡土气息,是民间建筑的精华。燕尾式的屋脊挺拔有力,尾部饰有龙首,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闽南民间的特色。

在前三进的两天井内庭中,所有的空间都敞开,地面从前往后逐渐升高,满堂的红色地砖就像地毯一样璀璨夺目。

煌华贵。天井及其四周阶石以细凿白石铺砌,并组织排水,简洁美观,无积污之患。一至三进内庭可容三千人祭祀活动,视野开阔,无需担心风雨天气影响,无视线之碍。设计构思之科学性和实用性,为闽南宗祠建筑之冠。其第四进保留明代官邸特色,规制严谨,布局合理,简朴大方,隔扇精巧,西侧进口匠心独运,是不可多得的明制官宦宅第。

重修后的这座闽南名祠包括原东观西台官邸,是一座具有双重特色的明清古建筑。其附属工程,如门前照墙上的福禄寿和合图,含义深远,富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猪儿生活 Copyright©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图片、文字除注明原创外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 琼ICP备202301086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