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0 09:50:01源自:http://www.zuer8.com阅读
解读百家姓罗姓。这是一个在流传已久的姓氏,本期我们关注罗姓的家谱源流及分布形式。当前,罗姓人口已达1340多万,位居全国第十八位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1%。在全国范围内,罗姓主要集中在四川、广东、湖南三省。
罗姓家谱是记录罗姓人家世系和族谱的文献。罗氏是历史悠久的姓氏,家谱修订旨在遵循“敬宗收族”的原则,以增强家族凝聚力并巩固家族制度。据史料记载,罗氏族谱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开宝年间编纂的《豫章罗氏》(又称“柏林罗氏”)族谱。
罗氏族谱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周官》。实际上,《世本》是我国谱牒学的鼻祖之作,司马迁的《史记》中的世表、年表即借鉴于此,成为后世家谱和宗谱的典范。在谱学发展历程中,它从官方掌管逐渐演变为一门专门学问,最终成为私人谱牒。修谱过程历经了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等六个时期。其中,清代的修谱活动尤为活跃,据统计,现存族谱至少有二万种以上,其中清代修撰的约占一半,且品质优良。进入民国时期,尽管修谱风气依然盛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无族无谱”,这是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一句话,它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的历史事实。罗氏族的谱系自然也不例外。
罗氏族的谱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开宝年间,名为“豫章罗氏”(俗称“柏林罗氏”)的族谱。据罗颖在《源流总序》中所述:“我祖先家居豫章,到我这里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期间,家族的文献资料非常丰富,因此在族谱中不仅有唐代科举昌盛、罗氏人才辈出的记录,还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以及溯源重黎,将罗君用视为先祖,并涉及到“十八世祖”罗企生,展现了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的辉煌历程。
后来,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称赞道: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双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
凭借这样的家风,遗风善俗得以传承。
嫡子之后才能编撰族谱,编撰族谱的人都要保留高祖的信息,同时记录高祖的父亲。"他主张一般家庭修谱采用‘小宗之法’,即只记载五代,而政治经济地位相对稳定的皇室贵族等,则可以按照‘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来编写族谱。" 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用叙述式,一采用图表式。他们在体例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敬宗收族”的目标则是相同的。
自宋仁宗开始,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了宗谱形式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绍定元年,罗氏的《秀川家谱叙》中说道:“古人重视家族,莫过于重视族谱,对族谱的要求最为严谨。族谱,是追溯祖先来源,并记录族群分化过程的书籍。""古代的统治者制定礼仪,强调明确宗族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古代有大宗和小宗的区别,以便更好地管理家族事务,防止家族内乱。"因此,罗氏族谱的编写基本上是效仿欧、苏二氏。然而,这种效仿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吸取优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因为欧、苏二氏之间,原本就有互相学习、互补不足的关系。直到清代、民国时期,罗氏修谱或者采用苏式的谱体,或者结合欧、苏两种方式,融合了欧、苏二氏的长处。
以下是校对后的文本:
罗泽南在《罗氏墨谱序》中指出:“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为数千人,数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为身,则当以祖宗之心为心。一族之内,俊秀者尊之,象贤者也;孝子悌弟义士节妇则钦崇之,立身行道,贻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庆之,大吾门闾者也;富者卫之,能克家者也;贫者、弱者、孤者、独者、鳏者、寡者、疾厄者、患难者,相与救助之,赈恤之,吾祖若宗所不忍视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惧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亲友赖以递续者也。”
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许多仁人志士和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难的时刻,他们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移孝作忠,毁家纾难,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华容南山罗氏始迁祖为宋朝宣义大夫、抗元义士罗尚德,其后裔罗桢,抗战中为“湖南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华容县军事参议。他在《南山罗氏族谱序》中写道:“于兹倭奴人寇,兵气嚣然,犹谋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他秉承宣义遗训,昭示族人,并率循祖先的教诲,振兴民族精神,以慰藉国人。
民国三十年,《罗氏通谱》纂修时,新化的罗氏家族将“敬祖收族”的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强调忠诚于国家,热爱人民,舍弃个人利益,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
成,总纂罗联焘在序言中特别希望“族中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坚团结,共体时艰,以发扬民族精神,奠国家于磐石之安”。湖南安化县英武中学校长罗驭雄,是一师同学,国民党左派,曾任北伐军师政治部主任,他对于“敬宗敦族”与“世界大同”的关系有自己的明确见解:“方今时局剧变,国人对于家族观念逐渐冲淡,且国际往来愈频繁,视野愈广大,天下一家,期诸实现。向之所以爱一家一族者,今兼以爱异族异人。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其理想因时代而进步,固未可以厚非。惟是天下之平,基于国治;一国之治,基于家齐。而国为家之积,虽世界纵跻于大同,而家未必即废。故敬宗敦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未可以侈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而漠然忽视宗族也。”他鉴于安化罗氏杞公后裔有毅力、有热忱、团结之力最强,因此希望“杞公裔诸君子扩此特殊精神而及于全族、全社会,则有裨于民族国家之建设与隆昌,又何可限量!”
修谱
既然族谱家乘在团结族人、保家卫国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许多家族成员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员和热心分子,把修谱当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朝夕不遑,熙攘其间,乐此而不疲”(罗驭雄《杞公民国戊子族谱》)。
《谱序》)。
传说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罗氏家谱的人,是两千多年前周显王时代的罗凌甫(乘)。他是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结集了罗氏宗人的关键人物。据说他所编的这部罗氏族谱(家乘),完成于周显王十四年。他在谱序中说:“溯自郐公至乘身三十余世,自黄帝至今数千年矣。罗国子孙流离散徙,罔知所宗,乘幸蒙秦国擢用,授爵封邑。乘辞不受,乞复罗国,并迁都楚南之枝江。因南北争夺,迄今无了期,乃追寻源流,辑为家乘。念罗国之后,遂定以国为氏,记录大略,以识前人之功德,以履后裔之孝思,永垂千世云尔。”末尾署明“大周显王十四年岁次丙寅孟冬吉日,荆州枝江罗国始祖郐公三十一世孙乘谨序”。
宋代罗颖,曾编辑了一卷《柏林罗氏族志》,并写了一篇《豫章罗氏源流总序》。明代罗钦顺致仕里居,族中父老嘱托他秉笔重修族谱,这时他已年高八旬,老而有病,推辞不掉,“焚香涓吉从事”。嘉靖进士、著名学者罗洪先,主修江西《秀川族谱》,如实记载了罗勋至罗宗达的世系及其分支概况。到了清代,名人修谱的现象相当普遍。至于近代一些学者,都亲自主持或参加纂修宗谱的活动。如近代文史学家、民国初年广东临时省顾问陈焕章等,均参与了这一工作。
罗师扬议员,在1926年回到故乡后,亲自编纂了罗氏族谱。
近年来,随着民间对新谱续修的热潮,一些有识之士努力让姓氏谱牒文化以及家族活动适应社会主义,就像宗教活动需要适应社会主义一样。
族谱的保管
族谱被视为神圣且神秘的事物。各房各支在得到族谱后,必须妥善保存,通常不会对外公开,更不能出售。每年的重大祭祀活动中,人们都会将族谱带到祠堂核对。如果保管不善,将会受到责备。私自出售族谱的人,将被视为不孝子孙并被赶出宗族。有些宗族为了更好地保存族谱,会特别制作一种谱箱来存放。例如,在新化的罗氏在1930年修谱时,特意制作了34个“族箱”,每个需要花费7元2角的法币。而在安化的罗氏在1937年修谱时,除了收取丁费和领谱费外,还另外征收“谱箱谷”的费用,用于印刷族谱,每部族谱都装在一个精致的木箱中,以免丢失。宗族也警告族人,族谱是家庭的言语,从倡议修撰到成卷,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应该珍惜并妥善保存,防止损坏或丢失。
谱序
虽然很少有人阅读过谱序,但它们确实属于散文的一种。通过分析罗姓族谱中的几篇谱序,我们可以对其艺术特征做出评价。
它是一种朴实的纪实散文文体。
族谱本身就是一种纪实文体,其内容要求真实(尽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疏漏之处)。家族的发源地、迁徙、生息和繁衍,以及其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名和历史事件,都具有纪实性。因此,谱序的叙述和论证必须与族谱的内容相吻合,使得文字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形态。例如,郭嵩焘所作的谱序,对古罗国的兴衰和湘乡韩湾罗氏的源流进行了考证。其中,“自湖以南诸罗氏,皆原本吉水,从族望也”这句话,揭示了湖南罗氏的迁徙来源。
族谱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和繁衍,涵盖了漫长的时空范畴,充满了苍凉而雄劲的历史感。因此,谱序作者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具备博大的胸怀、广远的视野和深厚的学识,俯视家族的生命历程,并运用具有概括力的文字对其进行简要的描绘,展现出大手笔的风采。
另外,修撰族谱旨在理清家族的渊源关系,明确长幼尊卑的人伦之本,从而增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稳定团结,进而为社会作出贡献。谱序通常简洁明了地赞颂和阐述属于儒家的正统思想。在近代,随着时代的变迁,谱序也在不断进步,例如罗驭雄所序《杞公民国戊子族谱》一文中的最后一节,阐述了“家”的概念。
国”与世界”的关系,颇具新意:“故敬宗收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
谱序的作者,多为当时的名人,有的官场显赫,有的文化领域权重。他们本身所具备的权威性,也为这个家族增色不少,如明代的解缙、清代的郭嵩焘。此外,还有一些作者既是官场名流,又在文学领域有重要贡献,且是该族的成员,如罗颖、罗钦顺、罗洪先、罗典、罗泽南、罗驭雄等。
上一篇: 雁门堂童姓郡望与堂号的渊源"
下一篇: 蔡姓在我国的人口分布概况约占全国人口的
猪儿生活 Copyright©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图片、文字除注明原创外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 琼ICP备202301086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