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4 13:10:01源自:http://www.zuer8.com阅读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豆瓣用户的音乐喜好和需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豆瓣唱片评分的走向。从世纪初的热门歌手如周杰伦、孙燕姿、五月天等人,到近年来的新兴创作型歌手如陈粒、宋冬野等,豆瓣用户的审美观念始终如一。然而,尽管这些歌手及其专辑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各异,他们在豆瓣上的评分却一直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这或许意味着,豆瓣的用户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音乐的真实价值。
最近我突发奇想地想要了解豆瓣唱片评分的现状,于是我开始挖掘相关数据,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在与大家分享。
“豆瓣评分”近年来成为了热门话题,尤其是与影视方面的评分有关,而与音乐关系不大。但实际上,音乐曾在豆瓣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5年豆瓣上线以来,大量用户纷纷添加唱片条目、参与评分和讨论,奠定了豆瓣快速发展的基础。2008年,豆瓣推出了音乐人社区,众多独立音乐人崛起,为豆瓣这个“精神角落”增色添彩。曾经,在豆瓣添加唱片条目、为唱片评分、在豆瓣音乐人社区安家、利用豆瓣同城组织巡演,已成为一代独立音乐人和乐迷的生活方式。
然而,如今音乐对豆瓣的重要性似乎已不如过去,豆瓣音乐板块分离,同城功能被取代,豆瓣唱片评分逐渐减少。相比之下,豆瓣影视评分近期异常活跃。在影视领域,豆瓣评分已成为制片方关注的重点,甚至引发业内围攻,这反过来证明了豆瓣评分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豆瓣评分"在行业中的重要性。豆瓣用户通过自己的“矫情”,构建了一个与其它平台和社交网络不同的数据维度。然而,音乐在这个数据体系中却变得微不足道。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我们从评分中能找到一些线索。在分析行业趋势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豆瓣用户喜欢的歌手类型。我整理出了豆瓣评分最高的30张录音室专辑(如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创作专辑共有22张,占总数的73%,其中摇滚专辑有14张,占总数的47%,乐队专辑有13张,占43%,而带有R&B和说唱曲风的专辑仅有1张,即周杰伦的《范特西》。这表明,豆瓣用户似乎更偏爱创作型歌手、乐队和摇滚乐专辑,而对于R&B和Rap等节奏音乐则兴趣不大。同样地,通过对豆瓣用户评分最高的20张华语专辑的分析,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评分高的专辑意味着用户对其感兴趣,而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唱作专辑有16张,占80%,R&B和Rap曲风主要集中于周杰伦一人,而带有摇滚和民谣曲风的专辑受到了豆瓣用户的喜爱。据此,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豆瓣用户的审美倾向是:偏好唱作歌手和创作专辑;偏好摇滚和民谣以及带有类似气质的歌手。如图所示,摇滚和民谣曲风的唱作歌手或乐队的评分较高。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与21世纪初,如周杰伦、陶喆、王力宏、五月天、林俊杰、陈绮贞、蔡健雅、方大同等代表的唱作歌手数量的激增密切相关。
在过去的20年里,华语乐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段时间里,老一代的天王天后们渐渐淡出了音乐舞台,而新生代的创作歌手们则成为了主流。这种趋势不仅在音乐界有所体现,也在豆瓣音乐评分上得到了反映。
豆瓣于2015年上线,其用户群体基本与“创作歌手时代”一同成长起来,因此他们对创作歌手有着极高的评价。事实上,豆瓣用户的喜好也确实如此。他们不仅见证了“创作歌手时代”的到来,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以下是21世纪至今的两个十年的唱片评分对比表格。从表格中可以看出,21世纪前十年评分最高的十张专辑评分远高于过去八年的平均水平。2011年似乎成为了一个分水岭。在那一年,有七张专辑进入了2010年代的前十名,其中孙燕姿的《是时候》甚至可以排名历史第七位。然而,自2011年以来,豆瓣音乐评分量的下滑趋势明显,评分最高的宋冬野也只有三万多分。
我个人认为,这种趋势可能与三个因素有关:豆瓣的用户活跃度下降;2012年8月17日,豆瓣公布了其运营数据,显示其“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UV)已超过1亿,日均PV为1.6亿,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此外,2013年11月,豆瓣再次公布了数据,指出“2013年第二、三季度,豆瓣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Unique Visitors)均达到2亿,较去年同期增长一倍。截至2013年9月,豆瓣注册用户已经超过7500万,日均PV为2.1亿。”
我没有找到最新的数据,但根据我查阅的相关报道和文章,普遍认为2012年是豆瓣发展的顶峰。有一种观点是,2014年,豆瓣的日访问量(PV)大约降至3000万左右,但我未能找到可靠的数据来源,仅供参考。
由于缺乏具体数据,我们只能进行一种可能的推测:2000年代后期至2015年间是豆瓣迅速增长的阶段,那时用户可能较为活跃,因此该时期的专辑评分较高。自2010年代开始,豆瓣用户活跃度有所降低,导致唱片评分相应下滑。然而,尽管唱片评分下降,但豆瓣影视评分的热门程度却逐年上升,这似乎暗示评分量和市场存在关联。
观察上图,我们可以发现电影评分与市场的走势基本一致。在评分最高的20部电影中,有10部是在2018年和2019年上映,其中近期热门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排名第6。
2. 音乐市场不景气,缺乏能吸引用户评分的优秀作品
自21世纪初至今,音乐市场一直在下滑。直到2015年,才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参见下文图示)
市场不景气表现在音乐市场上,即从周杰伦、孙燕姿、五月天等歌手开始,华语乐坛出现了一个明星培育的断层,长期缺乏新的亮点。通过对比两个十年评分榜上前十名的唱片和艺人,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代的唱片和艺人在知名度和歌曲传唱度上要优于2010年代。
实际上,从周杰伦、孙燕姿(2000年出道,以首张专辑为基准计算)以及林宥嘉和萧敬腾(2008年出道)等艺人的成功可以看出,2000年代可以说是港台唱片业最后一个造星高峰期。
在2000年代,周杰伦、五月天、陈绮贞等人的作品广受传唱,而进入2010年代的歌手和作品的知名度和传唱度则相对较小。尽管陈粒、宋冬野也有一些广为人知的作品,但其大众知名度和行业地位却无法与2000年代的周杰伦或五月天相比。在过去五年里(2014-2018),仅有陈粒的歌曲《如也》在豆瓣上的评分超过了三万。此外,我还整理了一份从2008年到2018年豆瓣评分最高的20张华语专辑,其中在过去五年中,只有草东没有派对的《丑奴儿》进入了榜单。
周杰伦和陈绮贞已经不再是新一代豆瓣用户所喜爱的对象,新一代歌手在传唱度和知名度上也未能达到老一辈歌手的高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豆瓣上的评分量的萎缩。此外,音乐市场的热点已经不再局限于豆瓣用户的舒适区。
观察豆瓣用户的评分,我们可以发现过去二十年来,他们的口味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唱作歌手、摇滚和民谣仍然是他们的“舒适区”,然而,行业的发展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的港台唱片业传统造星模式是以全民市场为目标的。无论是偶像还是唱作歌手,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歌曲能够广泛传唱,并借助传统媒体的大众影响力来面对大众。然而,随着港台唱片业的衰落,互联网渠道成为了传播的主要方式,音乐市场开始变得更加细分,音乐产品的目标市场也越来越精准,圈层化趋势也愈发明显。
近年来市场上热门的唱片基本上都有自己固定的听众群体,例如流量歌手针对的是粉丝群体、说唱歌手针对的是Hip-Hop圈子,抖音歌曲则是针对抖音用户。这些热门的圈层并不在豆瓣用户的“舒适区”。
仅从本文涉及的评分数据来看,豆瓣用户的音乐趣味倾向较为明显,且在过去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并未出现显著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豆瓣用户的圈层特征。由于平台特性的限制,豆瓣的唱片评分不能被视为音乐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然而,音乐价值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对于市场来说,豆瓣的唱片评分作为一种与其他平台不同的评价维度,在当前以流量为核心的背景下,成为了判断唱片价值的有益补充。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并非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整理这些数据,而是对现有数据进行梳理和挖掘。数据本身可能并不足够丰富和全面,也可能无法完全阐明问题。因此,本文仅作为一个引子,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
猪儿生活 Copyright©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图片、文字除注明原创外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 琼ICP备202301086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