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本文内容

人为什么会产生地域歧视?

发布时间:2023-12-03 17:10:01源自:http://www.zuer8.com阅读

在这篇论述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歧视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我们会分析人类将事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是一种重要认知方式,从而实现对世界的简化。接着,我们会讨论社会不平等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歧视现象,尤其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男女、地区间存在明显不平等的情况下。此外,内群体偏差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人们在分类群体时,往往将自己的群体视为内群体,对他群体产生偏见和歧视。再者,社会强化效应会加剧歧视行为,当这种行为未得到有效纠正时,会变得越来越普遍。我们将提供应对歧视的方法和建议,包括无视歧视、避免有意无意地突出地域标签,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利用独特性偏差。同时,我们也鼓励大家认识到地域歧视的危害,并以实际行动去克服这一缺陷,以建立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前言:“某某国的人,脏乱差是阿三”;“某某省的人,都是诈骗犯”;“某某地的人,都是懒货”。你是否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这样的地域歧视?我相信我们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因为歧视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广泛存在于全球的所有国家和民族之中,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劣根性。那么,歧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形成的机制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应对他人的歧视,以及更好地克服自身的歧视呢?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探讨。

01 歧视形成的第一步:类别化

类别化,是人类简化世界的主要方法之一。

例如,你会将花、草、树、木等不能自主移动的生物归类为植物,将鸟、鱼、虎、虫等能自主移动的生物归类为动物。经过这样的分类,你对世界的认识变得既简单又高效。即使世界上有数不清的生物,但只要你能够将它们归为植物或动物,就会觉得自己在理解这个世界。例如,如果有人给你展示一张已灭绝的花的照片,你的大脑会立刻将其归类为植物,从而让你感到满足,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这种简化世界的分类法,应用于人类自身,就是将自己和他人生存在不同的群体中。例如,我是人,你是美国人;我是男性,你是女性;我是黄种人,你是白种人;我是知识分子,你是工人;我是音乐爱好者,你是体育爱好者;我是水瓶座,你是双子座等等。然后,我们会给每个人贴上不同的群体标签,以此来认识他们。为什么你的大脑会采用这种方式来简化世界和简化一个人呢?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非常复杂,以至于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完全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然而,有一些关于大脑认知事物的基本特性已经被很好地识别出来,并且得到了无数次验证。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是最小努力原则。这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齐普夫在《人类行为与最小努力原则——人类生态学引论》一书中提出的。这个原则指出,人们的社会行为受到最小努力原则的支配,总是希望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这种行为倾向从人类的生理结构上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

大脑仅占我们人体质量的2%,但却会消耗人体热量的20%、全身耗氧量的25%以及消耗掉肝脏储存血糖的75%。即使在发呆的状态下,大脑每分钟也需要0.1卡路里的热量,而在集中精力思考时,每分钟消耗的能量则达到1.5卡路里。由于大脑消耗巨大,它会竭尽全力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

给人们贴上不同群体的标签,这种做法非常符合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效益的原则,因为它极大地降低了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认知成本。例如,根据你5月31日的出生日期,我可以轻易地将你归为“双子座花心渣男”,这比全面了解你的价值观和爱情史要省力得多,并且有时也能猜对。

同样,当我让你描述一位同事时,直接称呼他为“小诸葛”显然比讲述他在工作中的具体事迹更加容易,而我们也能更快地记住这个名字。如果不对人进行简化和分类,而是将他们纳入不同的群体,并为他们贴上标签来定义和认知,那么对于大量的人际关系(如10个人、20个人甚至数百上千),我们的大脑将无法应对,更别提处理成千上万的人际关系了。因此,将我们自己和他人生类化,并将其纳入不同的群体,然后通过这些群体标签来认识和理解一个人,这是我们现阶段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方法。

歧视形成的第二步:社会不平等

将人类划分为不同的群体,这只是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然而这种差异本身并不会引起歧视。只有当我们将这些差异视为对立面,并对某些人或群体持有偏见时,才会产生歧视。

为何存在差异,却导致了歧视?这就需要谈到社会不平等。由于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歧视现象便应运而生。我们以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性别歧视为例。在封建社会时期,女性普遍地受到男性的歧视,甚至女性自己也歧视自己。例如,当时的母亲通常更愿意生儿子而非女儿。因为生了儿子,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就会上升,未来也能得到养老的保障。但如果只是生了个女儿,家庭地位就没有保障了,而且女儿将来不能继承父亲的任何遗产(侄儿的继承权甚至比女儿高,丈夫还可能会以要生儿子为理由,公然再娶)。然而,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情况并非如此。那时,女性当家作主,母亲们希望生下女儿。但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生儿还是生女并没有什么普遍的倾向,大多数人认为生儿生女都是一样的,甚至有人更喜欢生女儿。那么,母系氏族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人们对生儿生女的态度为何会如此反复变化呢?根本原因在于在这些不同的社会时期,男女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并不平等。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和经济地位高于男性,而男性也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地位并不是特别低,因此母亲们在选择生育男孩还是女孩时,并没有太大的偏向。而在封建社会时期,男性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显著高于女性,女性被排除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之外,被视为男性的附庸,这种巨大的不平等导致了母亲们普遍倾向于生儿子。

到了现代社会,女性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开始上升,逐渐与男性趋于平等,甚至有超越男性的趋势。因此,母亲们在生育时不再有明显的性别倾向。你看,所谓的性别歧视并非由于男性比女性更优秀或女性比男性更优秀,而是在特定社会阶段的性别不平等。某些时期,占据社会和经济优势的群体往往会以歧视的方式维护其地位,如性别歧视和地方歧视。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的人民通常会歧视经济相对较差的地区的人民,以展示本地区的富裕是由于自身的优良血统、勤劳和智慧,而非由于贫困地区本身的问题。因此,当不同社会和经济地位的群体之间存在不平等时,歧视现象便可能出现。

我们知道,社会和经济地位较高的群体会对较低的地位群体产生歧视。然而,即使是社会和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中的富人,他们也会歧视那些来自较高社会和经济地位群体(即“外群体”)的人,这种歧视甚至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社会学概念——内群体偏差。内群体偏差是指,人们在将他人分类为“内群体”和“外群体”时,会自然地产生偏见和自豪感。

你往往过于高估自己所属的“内群体”,尤其是在集体对外时,你会表现出更强的偏见和自豪情绪。例如,你和同学们可能会对母校有许多不满和抱怨,但如果你看到一个非母校毕业的人批评学校,你就会感到很不舒服,甚至会对他产生攻击行为。在过度夸大自己所属的“内群体”时,你也会不自觉地贬低来自“外群体”的人。例如,如果另一个人毕业于一所比你稍逊一筹的学校,当这个人做出某些不良行为时,你通常不会认为这只是这个人的个人行为,而是认为这家学校整体上都不好,因此才会有这样的毕业生。特别是在“内群体”中地位较低的人(或者正处于地位下滑阶段的人)对“内群体”的自豪感越强,对“外群体”的歧视感也越强。我在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的派驻香港工作期间,就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当时港币的价值比人民币更高(100人民币只能兑换91元港币),我刚工作一年,也不会说粤语,一个人去香港工作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果然,我一到香港工作,第一天就被出租车司机和茶餐厅服务员分别教育了一次。首先是出租车司机。我在香港的湾仔码头下了跨境大巴车,打了一辆的士去筲箕湾,上了车,司机问我去哪里,我不知道“筲箕湾”的粤语怎么发音,我用普通话重复了几次,司机都说不懂。我只好把“筲箕湾”的发音写在手机屏幕上给他看,才算交流清楚了。

到了目的地后,香港的出租车司机可以在前面控制后排车门的开启,但他因为我来自大陆,并未给我开门,也没有帮我拿后备箱的行李,只是稳坐在驾驶座上。我只好亲自动手,大包小包地手忙脚乱。到达酒店并安顿好后,我去了附近的茶餐厅用餐,由于我不会讲粤语,我用普通话告诉服务员我的菜名,结果这位五十多岁的服务员大叔表示他听不懂,我只好指着菜单上的菜名,点了一份“鸡肉滑蛋饭+一杯冻柠茶”(当时的价格约为40多元,让我觉得物价超高,因为2005年深圳吃一顿快餐只需要6~8元)。当服务员端着我的盘子和饮料过来时,他砰砰砰地往下扔,导致冻柠茶洒了出来。由于我刚刚来到香港工作,对这里的环境还不熟悉,再加上当时我只有23岁,没有像现在这样的人生阅历丰富,所以我只能忍气吞声地赶紧吃完然后离开。幸运的是,香港公司的同事们的态度非常好,下午工作完成后,晚上他们请我吃饭时,我将一些菜名、公司和客户地点的英文称呼都请教并掌握了。第二天再次乘坐出租车去客户处时,的士司机问我“你要去哪里?”我直接用英文回答:“Sorry, I cannot speak Cantonese. Could you drive me to...”这次司机的态度变得非常好,到达地点后他主动为我打开后排车门,并且细心地告诉我下车后要“右转”。从那以后,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当我用普通话告诉司机我的目的地时,他们并不主动为我开车门;而当我用英语告诉他们时,他们会主动为我开车门。

茶餐厅的经历是这样的:我用英文点菜,服务员的态度就好很多,甚至有的服务员还对我竖起了大拇指。但是,如果我用普通话点菜,服务就会变得冷淡。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即使我的学历和收入都高于那些底层的服务员和士司机,当他们得知我是大陆来的之后,服务态度就会变得冷漠。这让我感到困惑:为什么这些底层工作人员会有这样的歧视行为?

这是因为,在他们的群体中,地位较低的人更依赖于集体认同。就像士司机和餐厅服务员,他们非常依赖“香港人”的身份,这能给他们带来一种自豪感。而且,只有在面对大陆人时,他们才能表现出这种歧视行为,因为这更能凸显他们的自豪感。不只是香港人这样,欧美人也是如此。在经济受到挫折的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工薪阶层的白人对外来移民的歧视十分严重。同样,我国的各个省份也存在类似的歧视现象。富裕地区的人们看不起贫穷地区的人们,而同一个地区内也会存在着不同的歧视链条。例如,江苏的南部人看不起北部人,北部人则没有能力进行歧视,因此就会对来自其他省份的人进行歧视。

歧视行为的形成有四个步骤:由于人体的生理特征和组织结构的限制,导致歧视行为的产生;人们可能会有歧视的想法,但由于担心被他人指责或者报复,所以不会将这些想法表现在外部行为上;第三,当某个歧视行为得到群体的认可和支持时,它会变得越来越普遍;歧视行为可能会因为某些事件而得到强化,从而变得更加严重。

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对黑人有系统的歧视行为,例如黑人孩子只能上黑人学校,公共汽车上有黑人隔离区等。然而,现在的普通美国白人通常不敢表现出对黑人的歧视,特别是政治家们,他们甚至会将黑人的地位放在白人之上。

然而,尽管美国同样存在对穆斯林的歧视现象,与黑人相比却并未受到同样的忌讳。许多人公开表达了对穆斯林的歧视,这主要是受到社会强化的影响。社会强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支持,二是群体的从众行为。

社会制度的支持。一个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于政治或其他需要,可能会对某些歧视行为进行纠正或强化。例如,在美国,黑人地位的提高主要是由于选举制度的需要。为了争取黑人选民的支持,政治家们逐步出台了各种法律和政策,发动了宣传活动,调整了教育体制,以改变人们对黑人的歧视态度。而对于穆斯林,由于反恐的需要,不仅没有采取任何限制措施,反而通过教育和媒体传播仇恨言论,加强了对穆斯林的歧视。这是因为,要使民众同意攻击某一群体,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个群体“非人性化”。一个被“非人性化”的群体,在人们的心理认知上便不再被视为具有人性的个体,无论他们遭受何种不公正对待,人们都不会产生良心的谴责。

群体的从众行为。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天生会产生从众行为。如果一个人不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他可能会面临来自群体的排斥甚至生命威胁。在17世纪的欧洲,所有人都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和其他星辰都绕着地球转。然而,有一些人虽然知道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由于教堂的压力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他们只能随波逐流,违背自己的良心宣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中有一位名叫布鲁诺的人勇敢地站出来,挑战这一观点,声称实际上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月亮都是围绕着太阳转的,这就是所谓的日心说。

因为这个说法触及了教会的利益,布鲁诺在1592年被捕入狱,最终在宗教裁判所中被烧死。布鲁诺这样的人值得尊敬,正是有了像布鲁诺这样的推动者,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然而,像布鲁诺这样既具备高度智慧又勇敢面对死亡的理想主义者并不多见,大多数人往往跟随潮流而无法做到独立思考。因此,当“内群体”对“外群体”产生歧视时,如果不能得到外部社会的有力纠正,这种歧视现象会越来越严重,甚至成为某些群体的自然本能。

关于如何应对他人的地域歧视,我已经为你揭示了产生歧视的四步机制(类别化→社会不平等→内群体偏差→社会强化)。了解了这一机制后,你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应对地域歧视。应对方法主要有三个,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你可以选择直接忽视这种歧视。通过了解歧视产生的机制,你会发现歧视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行为。无论是无意识的原始冲动,还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歧视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你感到不适,从而使自己获得满足感。只要你能对此置之不理,他们的负面影响就不会对你产生太大影响。此外,那些歧视你的人通常只是群体中地位较低的一员,对你的影响有限;而真正对你产生影响的人,往往不会对你有地域歧视。以我在香港年轻时的经历为例,的士司机和餐厅服务员的歧视我可以完全不予理睬,因为他们无论采取何种歧视行为,最终还是会将我安全送达目的地,提供我所需的餐食,并不会对我造成实质性的困扰。

你也可以尝试理性地与歧视者沟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避免自我实现的预言,即因为对歧视的负面反应而加剧歧视现象。

所谓自我实现预言,即当你因他人的歧视而感到不安、分心、缺乏信心时,反而可能会展现出歧视者所期望的行为。例如,面试官由于你是来自某个地区的,因此显露出轻视的神情,但这一举动会让你感到紧张不安,从而导致你回答问题时变得慌乱,进一步证实了面试官的预期。因此,忽视歧视行为才是你应该采取的正确方式。

方法二:避免刻意突出自己的地域标签

方法一建议你忽视歧视行为,但有些人的行为可能过于极端,他们会主动突出自己的地域标签。这样的行为不可取。因为这种挑衅式的行为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歧视行为,大部分人在面对歧视时都会跟随大众,你如果刻意突出自己的地域标签,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我曾在2005年任职于香港时,为了不让出租车司机和服务员受到负面影响,我会用英语和他们交流,这就是方法二的实际应用。

方法三:适时利用独特性偏差

有时,你已经被他人贴上了地域标签,但你必须改变他们对你形成的刻板印象,以便与他们进行合作,并降低合作过程中的冲突成本。这时,利用独特性偏差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所谓独特性偏差,是指当人们对一个群体形成刻板印象后,如果发现该群体内的某个人与他们的刻板印象不符,他们会对这个人进行重新分类,以保持原有的刻板印象,同时对这个人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人们通常对城管的形象评价不高,然而有一天遇到了一位非常和蔼的城管,我们也不会因此改变对城管的整体印象,反而会将这位城管单独归为一类,称之为“善良的城管”。因此,当你必须与具有地域歧视倾向的人打交道时,你可以刻意展示与他们期望不同的行为,从而改变他们的看法。

06 如何克服自己的地域歧视

地域歧视对个人来说,没有一点好处。因为它可能会扭曲我们对人的记忆和解释,做出错误的判断,失去一个好朋友,甚至可能破坏一笔好的生意。如果是被他人故意利用的歧视,其危害则更大。就像在二战时期,许多普通日本人受到国内洗脑的影响,将受侵略的民族“去人性化”,犯下了一些极其残忍的罪行,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实际上,这些普通日本人和其他国家的普通人一样,对待邻居通常是温文尔雅,愿意互相帮助的。既然地域歧视的危害如此之大,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呢?克服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即以地域歧视为耻,不以地域歧视为荣。你需要明白两点:地域歧视实际上是典型的认知偏差。用地域来判断一个人,容易产生刻板印象,导致我们的认知出现偏差,从而犯错。这并非一种高尚的行为,而是一种向本能屈服的错误。越底层、越缺乏自信的人,地域歧视越严重。这样一来,你因地域歧视产生的自豪感就会消失。因为越是以自己所处的地区为荣,越看不起其他地区的人,就越说明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

07 总结

无论是无意识的原始行为,还是被他人故意利用的行为,对于你自己而言,歧视行为都是一种百害无一利的行为。

在无意识的本能行为中,只追求虚假的自豪感并不会帮助你进步,反而会让你更愿意停留在群体中的较低地位。如果自己的行为是被他人刻意利用的结果,那么就更应该避免这种行为。你实际上是在牺牲个人的利益,被他人当作工具来使用,却不知道这一点。

克服歧视的方法并不难。当你意识到自己存在歧视行为时,立即提醒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更容易产生歧视,我的歧视行为根本不值得自豪,这只是表明我实际上是一个悲哀的失败者或被人利用的工具。” 这样做了之后,你就不会再去想歧视别人了。世界上肯定会继续存在歧视现象,但是我们可以相互尊重,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

文章推荐

猪儿生活 Copyright©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图片、文字除注明原创外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 琼ICP备2023010869号-5